用“凡收费必公开”遏制学历认证收费乱象
用“凡收费必公开”遏制学历认证收费乱象
2015-05-25 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作者:admin
张浩/漫画
本期话题:媒体日前曝光了我国学历认证收费的种种乱象。一些毕业生吐槽,证明“学历证是真的”至少花费95元,动辄数百元。据悉,其他行业也存在类似认证收费现象。那么,如何治理认证乱收费呢?
认证报告由谁来认证?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教育部刚开始进行学历认证时,认证出的虚假学历达28%。这说明了学历认证的必要性。
在职称评定、政法干警录用、干部提拔等程序环节上,都有可能要求提供“学历认证报告”。问题在于,学历认证的费用,究竟应该由谁来出?我拿着学历证书去,当然我认为我的学历是真的,你认为我的学历有假,应该是你去认证,而不是学历持有者花钱来认证。再说,学历持有人拿一张认证书,到你那里你就相信?既然相信这张纸,那么,毕业证为啥就不能相信?这中间,非逻辑的成分是存在的。更何况,国内高校的毕业证,为啥不能认证之后再发?
公开数据显示,仅2012年一年,全国就有5.6万余人通过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进行了学历认证。对于这笔庞大的收费,相关机构从未公布过明确的资金去向。这难免让公众质疑,所谓学历认证,是否存在无利不起早的成分?
教育部早已建立了自1991年至今的全国高等教育学历信息数据库,在“学信网”上,花2元钱就能查到相关的学历认证信息。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让学历证持有人花钱去办一次认证?
不难看出,学历认证乱象难脱权力寻租的干系。在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公众无法窥见的利益链条。也许正因如此,有媒体要求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公开每年的收支账单时,其以内部“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摊在阳光下。
笔者以为,学历认证不应该胡子眉毛一把抓,对全国高等教育学历信息数据库中能查询到的学历证书,不必另作认证,而对数据库中未收入的信息,才有必要进行认证。如果国内正式高校颁发的毕业证,都不足以相信,那么,一纸“学历认证报告”又由谁来认证呢?
从国外来看,学历认证机构都是非营利的。构建学历认证体系应确保非营利的公益属性,可由财政出资建立维护基本的学历数据库,在对学历认证时只收取工本费。
有学历证,还要证明学历证是真的,宁信证明不信证书,这既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落后的表现,更是计划经济年代“开证明”思维模式的延续。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如果证书可能是假的,为什么证明就一定是真的呢?
在前互联网时代,由权威机构出具的纸质证明,不可否认对排除假学历曾经起到一定作用,但现在已经是大数据时代了,在教育部学信网上花2元钱就能查到学历认证信息,为何还要花95元钱去办一个纸质认证?更何况,像“打工皇帝”唐骏的“西太平洋大学”学历,为何还需要方舟子们去打假,却鲜有被认证出来的类似新闻呢?
所谓学历认证,在公众的一般概念里,无非也就是在数据里查询下,然后用到一张打印纸、一点红印泥而已,国内学历每份95元、国际学历每份360元的收费标准,与实际成本是否相差太远?更重要的是,动辄上亿元的这些收费,最后都去了哪里?无论是认证国内学历的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还是认证国际学历的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都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这笔钱显然不该成为糊涂账。
我不禁想到去年引发热议的档案管理费。因为舆论的质疑,该项收费自今年1月1日起已经被取消。但过往这些年,每年数十亿元的档案管理费都流向了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去年是档案管理费,今年是学历认证费,媒体的关注每每敲响了这些不合理收费的丧钟,可是,又还有多少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仍逍遥在舆论关注的视线之外呢?
有不受约束的收费权力,却没有公开收费成本和收费去向的义务,这几乎是所有不合理收费的共同特征。而要遏制乱收费,除了要在个案层面对不合理收费不断“扒粪”,更要建立长效制度让乱收费的冲动受到严格约束,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凡收费必公开”。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只要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就要公开收费的依据、收费的成本,以及每年收费的金额和收费的去向。如此,才能杜绝乱收费。
从认证收费乱象可以看出,一些部门把系统内的数据当作聚宝盆,并从成本、市场需求、规范收费等角度寻找收费借口,却唯独忘却自身属于政府机构,忘却信息公开的义务,以零打碎敲的方式行使着权力任性。
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37条明确规定“教育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条例执行”,我们并未发现有授权收费的法律法规文件。
数据公开是铲除这些“山头”的最有效手段,其基础在于健全相关数据库文档,通过全国联网实现数据的社会共享,再辅之以立法对个人及单位查询规范,通过上传个人身份证照、法人执照、留电话号码及注明查询目的等等方式做到查询留痕、责任到人。在现有学历资料等数据库基础之上,通过公众的自行查询本身并不会带来额外的工作,数据留痕和存底更是通过后台表格就可以完成,既方便公众又减轻工作负担,何乐而不为?
高速的扫描仪器、现有高校的学员数据规范化录入,这一切都给学历证明等提供了数据信息基础,安全的数据平台、高速的网络硬件、并不高深的数据库软件建设,这些都不是难题。最难也是最关键的,想必还是理念问题,而要转变这种理念,通过行政立法矫正“部门利益化”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近来,学历认证一事引起社会热议,频遭吐槽。槽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学历情况通过“学信网”即可查询,学历认证不过多此一举,纯属折腾;二是认证是表,认“挣”是里,相关机构以学历认证名义累计赚取了过亿费用,但费用去向存疑,值得查究。
但在笔者看来,学历认证本身本无“原罪”,关键也是看两点:一是看学历认证本身是否强制,可否说不;二是看学历认证的质量和公信,是否陷入“收费认证”。
事实上,此前教育部门已明确表示,通过学信网查询学历与认证机构的学历认证,两者皆可行,并没有作出对学历认证的强制性要求,更没有否认相关学历证书本身的合法有效性。
实际情况是,大量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学历认证。许多用人单位面对假学历、假文凭的泛滥成灾,急需相关权威部门的一纸“公证”。由教育部属下的相关机构统一进行学历认证,也应运而生。一些海外学历,国内无法查询,真假难辨,也催生了学历认证市场。因而,学历认证本身并无原罪,把板子都打在教育机构身上也失于偏颇。要从国情特色、社会背景大角度下理性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要切实提升社会诚信环境,依法打击、遏制学历文凭上的弄虚作假之风,让造假者得不偿失;要破除一些用人单位“唯文凭是举”的狭隘做法,培育重视真才实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务实之风;要打破“证明我妈是我妈”的“中国式证明”壁垒,尤其对一些政府机关、公职单位,如果强行要求员工或新进人员提供学历认证,但学历本身并无可疑之处,或通过学信网也可查询的,法律应赋予员工拒绝的权利。本质上而言,学历证书就是国家合法有效证明,用人单位对学历真假存疑,举证责任也不归学历拥有人,额外的学历认证都是法外义务,属于故意设置障碍。
而对相关教育部门及其认证机构来说,也应强化社会公益服务意识,一方面要加大学信网等学历查询电子平台的建设和社会普及宣传,一方面要避免把学历认证当成生意经营,坚决消除可能存在的乱收费和收费即“认证”现象,以公正、透明的举措,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树立公信形象,回应社会的质疑。
网友刘勋:破解认证乱收费现象务必以法治思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宏观层面就是要加大对国内外虚假学历的打击力度,打造国内学历证书的诚信环境。微观层面就是要规范认证的标准,包括明确纸质认证与网络认证的权威性,规范认证统一收费标准,规范认证的范围,让认证者、用人单位、考试机关一目了然地知晓认证的完整性与合法性。
网友王金勇:可以采取一加、一减的做法,最大限度遏制乱认证、滥收费现象。一加,即指“互联网十”,通过借助“互联网十”建立一个需求驱动、信息共享的长效机制。一减,就是删减过时的、认证意义已不大的认证项目。该废止的废止,该撤销的撤销,该删减的删减,有保留必要的也应当改革认证、证明形式,尽量利用互联网形式进行电子认证,从严确立收费标准,规范收费流程,抑制收费冲动。
网友王成艳:解决类似的认证乱象,最为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公益服务的理念问题。要区分公益性和市场性,让“公益的归公益,市场的归市场”,保持公益服务的非营利性质。同时,要加大公益服务投入,对于必须收取的费用,及时公布收支情况,做到公开透明,防止借机敛财、坐收渔利,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
网友李弘:学历认证是一项国家公共服务,也是一项国家公共管理,应该像驾照、行驶证、车辆违法等查询一样,不仅应该向全社会免费,还应当提供数字接口,供社会普遍使用。对于必要的认证收费项目应该集中收费,并且坚决执行收支两条线,从源头上解决乱收费的现象。